返回 所谓全真派  茅山九龙秘籍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所谓全真派[2/3页]

  虽分三,道则唯一”等等。尤以融合佛教禅宗理论最为突出。马钰《神光灿》:“禅为宗,道为祖”,清初全真道士柳守元《玄言正旨序》:玄宗(指全真道)“与禅宗实为相近”。

  出世思想

  教义中,出世思想十分浓厚。在王囗和七弟子诗文中,极力贬斥人生之价值,宣扬人生是“苦海”,家庭是“牢狱”、“火宅”,夫妻恩爱为“金枷玉锁”,劝人捐妻舍子,“跳出樊笼”,看破功名富贵,学道炼丹,以离“苦海”。

  修炼理论

  在成仙信仰和修炼理论上,一返旧道肉身不死、即身成仙的追求,只追求“阳神”、“真性”不死。认为人之**是要死的,只有人的精神才能不死。王囗《金关玉锁诀》:“唯一灵是真,肉身四大是假,”《立教十五论》:“欲永不死而离凡世者,大愚不达道理也。”刘处玄《至真语录》:“万形至其百年则身死,其性不死也。……阴阳之外则其神不死也。”因此在内丹修炼理论上,与道教南宗相反,主张先性后命,以性兼命。以澄心遣欲为真功,以明心见性为首务。

  修炼方法

  在修炼方法上,主内丹修炼,不尚符箓,形成独具特色的内丹理论。在教制教规上,规定道士心须出家住道观,不许蓄妻室。为了约束道士言行,制定各项清规戒律,督促道众严格遵守。这些皆与正一道有很大区别。

  昆嵛山位于胶东半岛东端,横亘牟平、文登两地,方圆百里,峰峦绵延,林深谷幽,古木参天。古称“根余山”,又称“麻姑山”、“姑余山”。“东牟之昆箭,昔麻姑洞天也。诸山绵亘相属,秀异峭拔,为东方冠。山之足蹈海者三,相距皆不满百里,蓬莱、瀛洲、方丈,朝夕相望于晻霭间。盖天地英灵自然之气,独钟于此,故世多神仙异人焉”。明代以前,昆箭山“老树参天,人迹罕到,野兽成群,羽族栖集,鹿呦狼嗥,百鸟争歌。山间紫气红霞,云雾缭绕,四季幽绝。僧客道流,云游栖止”,自古就与神仙结下不解之缘。oo-┈→ωωW.bKXS.иΣㄒ༊

  据考,昆箭山为上古“尧命羲仲居隅夷,日肠谷”的观日出之地。春秋战国时,昆箭山成为方仙术士向往之地。君王诸侯为图霸业长久、生命永续,纷纷前来寻找不死之药,加之方仙术士的推波助澜,一时间,昆箭山名扬四海。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曾先后派人入东海寻访蓬莱、瀛洲、方丈三神山,昆嵛山甚至就是最终的目的地。史记所载祀天主、地主、兵主、阴主、阳主、月主、日主、时主山川八神中,阴主(祠芝罘)、日主(祠成山)、月主(祠莱山)在昆箭山脉系之中。秦汉时期,秦始皇两次东巡、汉武帝礼日成山,昆箭山是必经之地。北魏史学家崔鸿在《十六国春秋》里称昆箭山为“海上仙山之祖”。北宋政和六年(1116),徽宗赐封麻姑为“虚缈真人”,曾经三见沧海桑田的麻姑在昆箭山有了安身之地,备受当地人崇拜。金正隆年间(1156一1161),唐四仙姑、邱处机都曾在昆箭山修道并探讨修炼之事。

  由于昆箭山道教的历史传统,加上横亘文登西境,是古代一切人员、文化东来的必经关隘,也就成为文化东传的第一站或终点站。金大定七年(1167年)七月十八日,陕西道士王重阳来到宁海,创立了兴盛于金元时期并流传至今的全真道。因缘际会,昆嵛山成为道教全真派发祥地,跻身道教名山之列。

  发祥

  金世宗大定元年(1161),王重阳在终南山凿活死人墓,坐于墓中。几年后觉得此路不通,填活死人墓,迁刘蒋村结茅,与玉蟾和公、灵阳李公三人同居修炼,但没吸引几个信众,道也难成。此时王重阳想起了醴泉县再遇真仙时“速去东海,投谭捉马”的启示,乃于大定七年(1167)四月二十六日**刘蒋村茅庵,经北邙山上清宫,于闰七月十八日抵山东宁海州,开始了“投谭捉马”的传道生涯。

  大定七年(1167)九月,邱处机(1148一1227)自昆箭山来渴于全真庵,请为弟子。王重阳为之训名处机,字通密,号长春子。同年冬,谭处端(1123一1185)环内出家。训名处端,字通正,号长真子。

  大定八年(1168)二月初八,马钰(1123一1183)出家,训名钰,字玄宝,号丹阳子。是日,玉阳真人王处一(1142一1217)自文登牛仙山来,愿为弟子,训名处一。二月底,王重阳挈丹阳、长真、长春、玉阳入昆箭山石门口,开烟霞洞居之。三月,广宁真人郝大通(1140一1212)来昆箭山出家,训名大通,号恬然子。八月,王重阳掣五真人,自烟霞洞迁居文登县姜实庵,立三教“七宝会”。

  大定九年(1169)四月,王重阳引丹阳、长真、长春、广宁迁居宁海州金莲堂,途中至龙泉时,为查山玉阳公飞伞传号。重午日,马钰妻孙不二(1119一1182)诣金

所谓全真派[2/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