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九十七章 赵构绍宋有手段[3/3页]
”“进与退”的争论充斥在每一次朝议之中。
而类似于放弃陕西引同夏两国大战,征召野蛮敢战的南疆夷人对抗同军,编伍福建、广南疍民奇袭大同水师等各种古怪言论,也大有市场。
正所谓“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大宋肯定是因为自身肯定存在极为严重的问题,才会被新崛起的大同摧枯拉朽般覆灭。
新宋政权能够动用的资源大幅缩水,要想打败大同中兴社稷,就必须亡羊补牢,下狠心解决道君、渊圣两朝遗留的严重问题。
找问题永远比解决问题更简单,找了上百年问题的大宋士大夫们更是极擅此道。
任何一个问题都能找出一堆的原因来,绝对不重样。
每个人都有经天纬地之才,说起来都是头头是道,随便拉出一个,都能吊打几个月前才死在潭州的蔡京老贼。
朝臣们的思想混乱无比,根本无法统一,各种扯皮不断,导致皇帝的任何决策都会有人反对,同时也会有人支持。
纷纷扰扰中,赵构遣使沟通大同的决定勉强得到通过。
为了减少阻力,其人只派出了以尚书比部员外郎万俟卨为首的低级别使团。
赵构在这个时候坚持遣使入同,其真实目的当然不是向大同宣战。
汪伯彦的建议之所以能够打动其人,乃是此举可以解决赵构最致命的法统问题。oo-┈→ωωW.bKXS.иΣㄒ༊
大宋灭于大同之手,可绍继大宋社稷的赵构要想坐稳江山,最简单最快捷的办法就是取得大同正乾皇帝的认可。
这件事说来荒唐,却偏偏有其内在逻辑,也有迫切性。
曾率众伏阙上书的太学生陈东、千里入临安请愿的布衣欧阳澈等人也在大宋覆灭前逃出了临安城,并随众人南渡。
这些人赶到江陵府后,还是一如既往的关心国是,一再向刚刚登基的的赵构上书。
说什么同军不得人心,京西、两淮各地民乱四起,只要官家御驾亲征,翘首亟盼王师北上的中原百姓必会群起响应,大胜同军收复失土的机会就在当前。
赵构之前才被同军追得差点丢了魂,自不可能头脑发热,听信陈东、欧阳澈等人的鬼话,对其上书一概置之不理。
但这些人口才极好,民望也高,在他们的不断鼓动之下,原本对江北之事并不是太热心的江陵百姓也开始躁动起来。
江陵小朝廷新建,面临的形势比起去年同军第一次攻打临安城时要危险得多。
到处都是南渡官民的江陵城人心惶惶,也远不能和大宋提前几年就开始营建的临安城相提并论。
若是任由这些暴民胡作非为,迟早要搞出大事来。
而本打算作为装点门面的元老重臣资政殿大学士李纲赶到行在后,立即反客为主将了赵构一军,更是让其人下不了台。
李纲一到江陵,便向皇帝提出来国是、赦令、战、守、巡幸、本政、责成、修德等“八议”,要求“陛下度其可施行者,愿赐施行,臣乃敢受命”。
如“本政”一议,其人认为“朝廷之尊卑,系于宰相之贤否”,并引用唐武宗朝李德裕之言“宰相非其人,当亟废罢;至天下之政,不可不归中书”,
摆出一副要么不用我,用我就尽归“本政”,别给我掣肘的强硬态度。
再如“修德”之议,李纲更是老气横秋地教导嘴上没毛的小皇帝“初膺天命,宜益修孝悌恭俭之德,以副天下之望”。
赵构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却不得不捏着鼻子接受李纲的所有建议,并付其人尚书左仆射兼中书侍郎之任,以期稳住混乱的朝堂。
这就是赵构固执己见,坚持要遣使入同的原因。
结果,还真让其人赌对了。
正乾皇帝虽然没有亲自接见万俟员外郎,却命外部接受了新宋递交的国书和礼物,还让昏德候赵佶会见了万俟卨,并让其转交亲笔信给自己的第九子赵构。
第九十七章 赵构绍宋有手段[3/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