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六十三章 姓儒还是姓道[2/3页]
就是些细枝末节有点不同。林兆恩的家庭是阳明心学的拥趸,在三教关系的判别上甚至比王阳明更进了一步。如果三教真正合一,就需要从内到外彻底消除这些隔阂才行。
三一教是以“心身性命之学”为基础的,以儒家的纲常礼教立本,以道教的修身炼性入门,以佛教的虚空本体为极则,以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一体化为立身标准,以归儒尊孔为宗旨的,所以说三一教实质上就是三教归在一个心字上,这就是三一教的思想体系。
当然了,如果展开讲的话,这又是一个很大的话题,道友们清楚这一点就可以了。其实这也很正常,王阳明的心学取代程朱理学,是有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大背景的,被生活在那个时代,而且还是长期活动在东南沿海一带的林兆恩所接受并一点也不奇怪。
这里的关键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心性就是伦常,伦常也就是心性,换言之就是心性的内容就是伦常,所以教导人必须遵守三纲五常,为的是救世,缓解社会矛盾。早年,应该说是森兆恩一生都在致力于宣扬三纲五常,而且还曾经自号三纲先生。当然,林兆恩的号比较多了,特别是晚年还自号混虚氏、无始氏,显然对自己的地位非常有自信了。
林兆恩说,现在的儒家支离,道家沉迷在炼精化气那套,佛教只看重空、忘,是三教有问题吗?并不是,而是三教的后人出了问题,没有理解圣人们的本意。“非三教也者,非以非三教也,以非三教之流者也”,三教的道是相同的,无非就是追求本心本性,恢复本来纯净无垢的心性。三教的圣人所传下来的道,也都是为了让后人能够发现本心,明白本自圆成、自然清净的道理。“教本于道,道本于性,余于是而知能性吾之性以为性,则孔、老、释之道可得而道。”
还是回到本章开头的问题上,之所以后人对三一教的定位有分歧,主要是林兆恩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将三教统一在德性伦理上,以全善之德为人性的内在规范涤炼自心,认为这就是儒家立本,道教入门,佛教极则的功夫,而三者又是以立本,即人道为前提的。下面要讲三一教的重要典籍《九序心法》,同样体现了入门必须先要学怎么做人,三纲五常是最低标准吧,所以,林兆恩还是偏重于儒家的。
三教合一一直在讲,从唐代以前道教主张三教同源,但是大家都是喊喊口号,没有把它当作一个严谨的课题去专心做,也没有人踏下心来把这套理论研究透了。林教主说了,三一教就是以儒家的人伦纲常,对,就是统治阶级喜欢的这个作为了立教的成人之本,道教的那些法术、功法等等就是修身养性之本,仔细体会感悟佛教的空就是证得大道之本,三者都是根本,缺一不可。
由于三一教这种三教合一的原因,他的科仪、信仰、修炼等都具有道教的特性,不过一直有学者提出三一教还只能算是民间信仰,还谈不上是道教。
林兆恩认为三教实际上是一样的,只不是表现不同罢了,“统而同之,合而一之”,三教“同归于无名,返于无始”,所以三一教才能够同时传三教的道统,成立了“三教先生”教团,由此才被传统儒家所排斥。じ☆veWWω.ЫKメS.иEt✾ ั
比如黄宗羲就很瞧不起地说林兆恩搞的那套东西本来就是和尚、道士的东西,却怕别人说他,便用儒学加以包装,最终却弄成了非驴非马,外国人称为骡子,可悲啊。
另外,林兆恩这套东西有宗教的性质,但是也不被一些道门人士接受,甚至给了一个“邪”字。
再次证明了不明确站队的骑墙派是两头不讨好的。
上一章提及了,林兆恩在世时是比较反感道教那些玄之又玄的东西的,之所以三一教越来越像道教了,主要还是因为弟子们的功劳。也就是说,林兆恩对于道教是有着很多不认可,甚至否定的地方的。林兆恩常给
第六十三章 姓儒还是姓道[2/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