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三百六十七章 抉择(七)[3/3页]
号,向飞机表示“一切正常”。飞机盘旋了几周后飞走了,廖师长马上下令关闭全师的报话机,连同电台一起上交师部,切断了同黄司令官的一切联系。
许久,黄司令官才醒悟过来,马上命令部队,调整部署,向东南方向解放军阵地小李庄发起冲击。坚守阵地的解放军击退国军进攻部队10余次冲击,毙伤1000余人,国军大败而退。
当天下午,一一○师炮兵营就参加了阻击十二兵团突围的战斗。当晚,刘邓首长派中原野战军第二纵队王政委,代表刘邓首长看望起义部队官兵,在连以上军官会议上宣布廖师长是gcd员的身份。
廖师长率第110师战场起义后,中原野战军部队不失时机地集中优势兵力向被包围的十二兵团发动猛攻。刘、邓首长一度估计可在两三天里就解决战斗,然而实际情况并不乐观。黄司令官依靠优势火力,实施顽强防御。而中按野战军部队由于前一时期,先是千里跃进大别山,一路上为行动迅速,将重武器几乎尽数丢弃;再是为巩固根据地,又抽调了一些主力部队充实到地方部队。这就导致无论是人员、火力都大为不足。特别是炮兵严重不足,当时中原野战军仅有75mm野炮两门,山炮四十二门,炮弹总计约两百发;迫击炮两百零七门,炮弹约两百五十发,每门炮平均只有一发炮弹。凭借如此少量的炮火根本无法压制住国军的火力,因而攻击难以奏效,无法达到迅速歼灭的目的。而黄司令官认为,如果就地防御,势必被困死,不如乘解放军包围圈尚未巩固之时,继续组织突围。因此在被围的最初几天,黄司令官每天以一到三个团不等的兵力,在飞机、坦克、大炮的支援下,不断向东南方向发动突围。
11月28日,黄司令官以基本部队18军的三个主力团,在十二辆坦克掩护下,向马小店强攻。在攻击前的火力准备中,发射的炮弹多达数千发,将村内的房屋和解放军的防御工事几乎尽数摧毁。但是担负阻击任务的中野6纵17旅拼死抵抗,付出很大代价终将第十八军的突围部队击退。
11月29日,黄司令官因部队连日突围都未成功,弹药消耗很大,部队的士气有所降低,决定转入防御。兵团部设在在双堆集以北的小马庄,14军守东面的张围子、杨四麻子地区,10军守南面的马围子、杨庄地区,85军守西面的腰周圈、李庄地区,新20军守北面阵地,18军守纵深的平谷堆和尖谷堆,并在双堆集与金庄之间构筑了临时机场。黄司令官利用地形开阔,易守难攻的特点,构筑了大量地堡、隐蔽部、交通壕,以多道障碍物和三道地堡群组成外围阵地,以村庄为坚固支撑点,以数百辆汽车装满泥土排成一圈,构成纵深的核心阵地,另以七个团组成机动部队,每天向解放军阵地实施攻击,以扩大占领区,抢掠一些食物。
同一天,中央军委指出解决十二兵团是淮海战役的关键,要求将消灭十二兵团的时间放宽裕,集中火力、兵力,各个分割歼灭。并特别强调要掌握强大预备队,以应付意外情况。
11月30日,中央军委指示将华野的第2、6、10、11纵队,以两个纵队位于固镇以北,听从刘、邓的使用,作为解决十二兵团的总预备队;另两个纵队位于双沟、大王庄一线,以防止邱、李兵团向两淮攻击;还要求华野特种兵纵队的炮兵部队全部加入对十二兵团的作战。
中野在对十二兵团进行逐步压缩的同时,加紧总攻的准备:进一步进行思想动员,克服急躁、轻敌情绪;加强打坦克、防毒气的战术技术训练;加紧教育解放战士,调配战斗骨干;加强组织后勤保障,做到粮食、油盐、担架等物资供应源源不断。各部队开展军事民主,推广了两项战术技术,一是炸药掷弹筒,这是依据爆竹原理,以空汽油筒作为发射筒,筒下用铁管做成发火装置,填入发射药,点火后,可将二十公斤炸药发射到150米远,颇具威力。由于制作工艺简便,很快被大量制造推广,大大弥补了火炮的不足。中野官兵把这种临时制造的武器称之为“飞雷”。二是进行土工近迫作业,将交通壕一直挖到国军防御阵地前沿,然后在火力支援下连续爆破,紧接着步兵冲锋,使国军的火力优势难以发挥作用。这一发明是中野9纵在11月27日战斗中,有三个战士冲到敌阵地前,遭到火力压制,既上不去,又下不来,只好就地挖掘掩体,先挖成卧姿掩体,再挖成跪姿掩体,然后挖成立姿掩体,最后相互连接,居然坚持了整整一个白天。9纵秦司令从中受到启发,在此基础上发展成近迫作业的沟壕战术,并取得很好的效果,为此受到了刘、邓首长的通令嘉奖。
总前委决定将华野13纵作为攻击十二兵团的战役预备队,以加强进攻兵力;以中野2纵、华野6纵和豫皖苏军区的五个团,监视、阻击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华野第2、10、11纵队为总预备队,集结于宿县地区,主要对付徐州国军可能向东或向西的大撤退。
第三百六十七章 抉择(七)[3/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