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五百六十五章 蜀中神童[1/3页]
第五百六十五章蜀中神童
朱长生趴伏于地痛哭失声,念叨着早已背诵的滚瓜烂熟的台词:“……万岁之明天下皆知,文治武功万民称颂,欲效尧舜而迈千古,然我大明何如?天下何如?臣万不敢受……”
你这个皇帝当的挺好,无论文治还是武功都得到全天下人的认可,现在又要将皇位禅让出去,这份高风已经超越了当年的尧舜,这事本是好的。但你退位了咱们这大明朝的江山怎么办?全天下的亿兆生民怎么办?我自知没有治理天下的本事,所以坚决不敢接受。
这当然是一番客套话,同样的话语朱长生早就说过两次了,这是第三次。
其实呢,永王深知自己并没有他说的这么英明神武,更谈不上什么文治武功,在他做皇帝的这些年里,大部分值得称道的政绩都是出自长平公主之手,至于他这个皇帝本人,不过是一个为了实现皇位平稳过度的摆设而已,他这个皇帝其实就是大明王朝的吉祥物。
自古以来,为了争夺皇位,父子相残兄弟反目的惨剧不胜枚举,尧舜之后三代以下主动禅让者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历朝历代这都是第一例。
而且这甚至谈不上的禅让,按照永王自己的话说,这就是归政。也就是说,直到现在永王都不认为自己是大明朝真正意义上的皇帝,不在皇位传承序列之内,他的兄长复隆皇帝的这一支才是大明正统,现在只不过是把皇位归还正统而已。
“禅位大典”早已经正式启动,按照礼部拟定的章程,一定要走“三揖三让”这个流程。
前些日子,已经让过两次了,朱长生按照流程推让了两回,这就是最后一次,同时也是朱长生最后一次称臣,走完这个最后的流程之后,君臣关系就会颠倒过来了。
“兴宗成皇帝授大位之时,朕即有誓言,待你出阁之后即行归为,奉大位于正统,”永王笑着看了看阙下那大群文武大臣,命人捧出皇帝专用的青玉印玺说道:“尔若坚辞不受,即陷朕于不忠不义之地,此为欺君……”
你不接这个皇位,那就是欺君,这话说的相当严重……其实这也是早就设计好的台词。
既然皇帝都这么说了,朱长生也就只能勉为其难的接过了皇帝印玺……
皇位的传承就这样完成了。
从复隆皇帝到永王,再到现在的朱长生,在皇位传承这个重大问题之上,都表现出了足够的高风亮节,一定会留名青史传为美谈。
刚刚完成了授受大典之后,年仅十四岁的小皇帝马上颁布了第一道诏令:
“……自明年正月始,改元兴武,在这之前继续沿用复隆年号……”
“……新朝初立,开恩科取士为国选才。”
“大赦天下,以示皇恩浩荡,除谋逆叛国等不赦之罪外,皆在大赦之列。”
“减天下亩税者三,以彰雨露皇恩。”
所有的这些政策,基本上都是新皇登基之后的惯例,看起来好像风风火火,其实完全在情理之中。
除此之外,还有个比较重大的政令,那就是关于永王的个人待遇问题了。
虽然永王已经退位,但是考虑他的贡献,允许他继续享用皇帝的待遇,可以使用天子仪仗,可以继续自称为“朕”,一切供给全都依照皇帝原有的标准,绝对不会缩减。并且,这位十四岁的少年天子用非常恳切的态度请永王临朝“训政”。
永王连皇位都让出去了,当然不会在意所谓的个人待遇,这一切只不过是为了表示对他的尊崇而做的表面工作罢了。至于说“训政”,分明就是摄政王的意思……
对于新朝给的这些崇高待遇,永王一概拒绝,甚至连“临朝训政”的请求都拒绝了。
既然已经退位了,索性退个干净,从此再不过问朝堂之事。
永王只有一个小小的要求:恳请朝廷调拨些银钱,他要趁着这个机会游历一番。
与其说这是一个要求,还不如说是一种政治表态:他要离开京城,不对朝廷事物施加任何影响。
对于这个表态,无论这位少年天子表明上说的多么恳求,也不管他如何挽留,其实内心是非常欢迎的,马上从内帑之中调拨钱四十万缗,折合白银三十万两多一点,供永王随意使用。
仅仅只过了一个多月,永王就带着这些钱出了京城,皇帝亲自出城践送三十里。
永王外出游历的第一站就来到了芜湖。
翁皇后已经成了皇太后,不仅临朝参政还在事实上参与国家管理和重大政令的制定,而黄得功就成了皇帝的“外公”级皇亲国戚,他的夙愿终于完成了。
虽说永王已经去了帝号,并且拒绝享用皇帝的待遇,但黄得功是个很“懂事”的人,怎么会在这种事情上犯低级错误呢?
黄得功接待永王的规格能有多高就有多高,完全依照帝王之礼进行。十六日之后,当永王离开芜湖的时候,黄得功送给他九艘大船,金银器物无数……
永王乘船沿江而上,开始了游历天下的行程,先是江西再是湖广,朝着川蜀
第五百六十五章 蜀中神童[1/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