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三十八章 最后的难题  国策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一百三十八章 最后的难题[1/3页]

  第一百三十八章最后的难题

  持续数个月的战略打击,加上由数千万美军引发的暴乱,使得在美国本土迅速恢复正常秩序变成一种奢望。

  根据实际情况,在2063年10月31日之前,即美国正式签署投降书之前,共和国说服了包括欧洲在内的所有盟友,在战后继续对美国实施军事管制,直到美国有能力生产出足以保证社会正常运转的生活与生产物资为止。因为欧洲的关系,规定在战争结束两年之后,即2065年10月31日之前对美国的基本情况做一次全面调查,以确定是否有必要继续进行军事管制。oo-┈→ωωW.bKXS.иΣㄒ༊

  当然,权力与责任挂钩。

  虽然明知道这是共和国为了控制美国故意采取的行动,但是欧洲的实力不足以帮助美国进行战后重建,甚至没有能力保证数亿美国人能够填饱肚皮,所以欧洲只能在这个问题上做出让步。为了避免共和国利用美国没有造血能力来长期控制美国,欧洲留了一手,即在两年之后,如果美国的战后重建仍然没有起色,大部分美国人都无法过上正常生活,或者没有让美国人过上正常生活的基础条件,欧洲将参与美国的战后重建,并且不受限制的在美国全境展开工作。

  显然,这是欧洲为自己争取到的两年时间。

  在某些人看来,这也是欧洲给共和国出的难题,让共和国陷入新的困境。

  像前面提到的那样,早在大战爆发之前,共和国当局就为战后的混乱局面做好了准备,比如以提前订购的方式让印度的粮食生产企业提前购置生产设备,扩大产能,以便应付战后的粮荒。可以说,这个举措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要知道,大战爆发前,西约集团是世界最大的粮食生产与出口集团,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墨西哥都世界上的主要粮食生产国,其中美国、加拿大与澳大利亚还是排名世界前五位的粮食出口国,仅这三个国家生产的粮食就养活了全球近三成的人口。设想一下,如果这三个国家的粮食生产受战争影响,哪怕只有一季粮食减产,也会产生严重粮荒,甚至是全球性的粮食恐慌。战后的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澳大利亚遭到战略打击之后,从2062年开始,粮食产量就急剧下滑,即便在2063年与2064年有所恢复,也没能达到战前规模,直到2065年才基本上达到战前水平,并且在2066年恢复正常,而因此减少的粮食产量更是高达数亿吨。因为澳大利亚的主要产量区与主要的人口聚居区并不重合,所以战略打击对澳大利亚粮食产区的破坏还不算严重。相对而言,美国与加拿大的粮食产区与人口聚居区基本重合,加上严重的动乱,所以两国粮食生产受到的影响更加严重。根据战后公布的数据,直到2065年,美国与加拿大的主要农业基础设施才得到全面恢复,而到2068年两国的粮食产量才恢复到相当于战前50%的水平(因为在大战期间,两国均损失了大量人员,加上不需要出口,所以相当于战前50%的水平基本是和能够满足两国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恢复到战前水平,已经是2075年之后了。由此可见,大战结束之后,仅仅保证6亿美国人与1亿多加拿大人的生活,共和国就得费不少的精力。要知道,这7亿人每年至少需要4亿吨粮食,而在2065年之前,两国的粮食缺口高达6亿吨。暂且不说如何生产出这么多的粮食,仅仅是将6亿吨粮食飘洋过海的运过去,再分发到民众手里就是一件浩大的工程!

  事实上,对战后重建来说,粮食只是一个非常小的问题。不管怎么说,运送6亿吨粮食也就是1200艘次50万吨级散装货轮的事,而到大战结束的时候,共和国就拥有6000艘该级别的运输船,加上其他国家的,全世界总共由11000艘超大型运输船。因为不再向前线运送作战部队与作战物资,所以这些船只都需要用来运送别的物资。更重要的是,在战时动员起来的大批准军事人员都需要新的工作,所以运送粮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事实上,对于以填饱肚皮为首要目的的战争难民来说,肯定不会决绝那些在工厂里生产出来的,丝毫没有口感的粮食。

  相对而言,真正的难题在于帮助美国进行战后重建。

  战后重建主要关系到两个问题,一是物资,二是人力。

  虽然大战爆发前,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之一,不但拥有完善的工业体系,还拥有丰厚的工业资源,以及雄厚的工业技术,但是在大战结束的时候,不但战略打击摧毁了美国绝大部分工业设施,美国军队的暴动也毁灭了仅存的工业基础。在美国当局签署投降协议的时候,别说工业体系,美

第一百三十八章 最后的难题[1/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