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184 降小调  限制级末日症候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2184 降小调[2/3页]

  响人类自身的东西,是否存在呢?许多研究人员都会首先假定其不存在,亦或者其存在无意义,由此完成一个限定的封闭的假设环境。在更实际的研究中,这类东西其实从来都不会考虑为“研究对象”,因为研究这样的东西,无法比研究那些能够观测到,能够证明其影响力的东西更有效率。

  科学研究拥有一个极高的理想,但却又是十分讲究效率的工作,如果一个研究人员可以看到许多未知的碎片,那么,他往往首先会选择距离自己最近的,看得最清楚的那枚碎片作为自己的研究目标。

  这种选择放在平日里,当然是最正确的选择。当这些未知并没有表现出可以被人察觉的危害性时,对这个未知的研究就不是什么紧迫的事情。oo-┈→ωωW.bKXS.иΣㄒ༊

  但是,放在现在,一直以来都遵循的科学研究习惯,却正好成了研究人员的薄弱之处。当一个他们无法观测到,无法观测清楚,无法通过已有理论高度去解析的东西,却实际对认知世界产生了影响时,他们就会感到有些手足无措。

  “病毒”是这样的东西,系色中枢和超级桃乐丝也是这样的东西。

  尽管在一开始,就有人质疑“病毒”是否真的存在,是否只是在过度的思虑中,将一些本就关联不深的情况串联起来才产生的错觉。是否最初提出“病毒”存在的那个人,自身就存在心理精神上的疾病,例如被害妄想症之类。

  但是,当那些奇怪的现象接踵而至,就愈发让人可以感受到其中的关联性。“病毒”到底是什么?至今都没有一个定论,它一开始,只是从理论上浮现的一种可能性,但是,当一个个现象和这个可能性联系起来,并切实影响着这个世界的时候,就再也没有人可以否定它的存在了。

  只是,仅仅去研究现象,根据现象研究去总结理论,真的可以靠近真相吗?过去,研究人员认为是可以的,只要时间足够,科学的逻辑足以顺藤摸瓜,就如同现代科学的起源和发展史所描述的那样:所有对理论的研究,大都时从研究既有可以观测到的现象开始的。

  从现象到本质,本就是科学的过程。

  也许,在研究“病毒”的过程中,研究人员最为后悔得是,自己太低估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所需要的时间,错误估计了“病毒”的危险。他们习惯于拿人类过去研究过的东西去类比“病毒”,用过去研究所花费的时间去对照“病毒”研究需要花费的时间。科学进步的速度和高度,现有生存环境的节奏,让他们产生了错觉,觉得“病毒”哪怕有危险,也不会即刻就爆发出来,觉得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尝试自己的想法。

  几乎从一开始,每一个研究人员心中就有这样的想法:“病毒”的影响确实存在,对它的研究获得成果只是早晚的事情,人类总能够找到正确的出路。

  这个自信,连同他们自身,已经被苛刻的事实湮灭了。

  虽然有不少人对人类能够存在至今,并不觉得是那么理所当然。也会想象,会不会在明后天,就有一个陨石从天而降,再造生物大灭绝的历史。但是,科学的发展,让人们越来越适应恶劣的环境,越来越能对恶劣的环境进行防御。并且,这样的担心迟迟没有发生,人们仍旧遵从自然生命的发展模式不断成长壮大。相比起那不知道何时会到来的危机,如何对待自己那短短不到百年的一生,才是更迫切的问题。所有对那些“突然的灭绝”感到担忧的人,都会被认为心理精神有毛病。

  “病毒”带来的毁灭实在太快了,对人太过于苛刻了,简直让人觉得,这是不是一个玩笑。人自诩和其它动物不同的地方,那最让自己感到骄傲的地方——思考行为——反而变成了最为直接的要害。

  精神活动,意识行为,思维方式……所有基于肉体基础

2184 降小调[2/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