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一百一十七章 杨六郎大破辽军[1/3页]
历史远比演绎精彩,也比演绎惊心动魄。
公元986年,雍熙北伐失败后,宋太宗赵光义诏命退回代州的西路军重新出兵,将已经收复的云、应、朔、寰四州百姓内迁。此时,辽军已经攻克寰州,直逼朔州,切断云、应二州的退路。
陈家谷一战,杨业“杨无敌”被俘,为国捐躯,长子杨延玉战死。时年二十九岁的六郎杨延昭为先锋,在朔州城下,被乱箭射穿手臂,却越战越勇,侥幸捡了一条命。
评书演义中所说的“七子去,六子回”,实则是“两子去,一子回”,回来的是六子杨延昭。
太宗闻知大怒,将监军王侁、军器库使刘文裕和统帅潘美,贬的贬罚的罚。杨业有七子,同时得到封赏。
六郎杨延昭因功封为崇仪副使,外任景州知州。杨业次子杨延浦、三子杨延训并为供奉官,其他三子杨延环、杨延贵、杨延彬并为殿直。
戏曲和评书演义中所说的“七郎八虎”,又给杨业加了一个义子,八郎杨延顺。当年,杨继业、王怀、杜天之、王子明四人,并称北汉“四大令公”。王子明临终前,将唯一的儿子王英托付给了杨继业,改名杨延顺,这就是后来的杨八郎。不过,这纯属艺人们的杜撰。
明清时期,戏曲和说书的艺人们为了博人眼球,混口饭吃。七拼八凑,到处划拉,层层加码,不厌其精,人捧人抬,极尽所能,将一部《杨家将》演绎得悲壮激烈,惊天地泣鬼神,神乎其神。
善恶分明识美丑,粉墨传神辨忠奸。市井百姓纵然吃不饱穿不暖,也一样可以与故事里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纵不能杀敌报国,也可以在那乌云密布的苍穹下,吼上一嗓子,“俺六郎杨延昭在此!”
◆重回战场
或许是太宗觉得杨业死得冤,他不想亏欠老杨家太多,此后数年,六郎杨延昭一直是以地方治安联防大队长的身份,效命朝廷。
当时长江、淮河一带受灾歉收,朝廷任命他为江、淮南都巡检使,官居七品,负责巡检州邑、捕诘盗贼及查禁私贩茶盐之事。
后又改任崇仪使,知定远军。也就是说,有十多年的时间,六郎杨延昭一直远离战事,游走于战场之外。
杨延昭,原名杨延朗,并州(今山西太原)人,生于公元958年,在家中兄弟当中排行老六,人称杨六郎(喷他是老大的,自己看看黄历,查查历史)。他出生两年后,赵匡胤建立了大宋。
杨延昭小时候是那种性格偏内向、沉默寡言的孩子,喜欢做军阵之类的游戏,是个孩子王。杨业曾说过:“这个孩子像我。”因此,每次出征时,一定让六郎跟随军中。
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赵光义出兵灭掉北汉。杨延昭跟随杨业归顺大宋,为了避讳,更名杨延昭,加封供奉官。
真宗赵恒继位后,加封为保州缘边都巡检使,负责遂城(今河北徐水县遂城镇)一带的军事防务。
◆兄弟都是浮云
遂城是个边城小镇,常住人口三千,驻兵三千。
咸平二年(999)七月,真宗根据朱台符打探的情报,传下诏令,边关守军要抓紧布防,以备辽军来袭。
遂城有两位杨将军,一位是都巡检使,六郎杨延昭;另一位是洛苑使,老将杨嗣。《宋史》载:“嗣与延昭久居北边,俱以善战闻,时谓之‘二杨’”。
如果说守遂城的就这两位“杨将军”,听过评书看过戏曲的人有话要说了。谁不知道杨六郎有两个跟班的小弟,孟良和焦赞,我们家过年的门神贴的就是他俩。
俗话说,“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孟良和焦赞是杨家将中以勇猛著称的两员大将,常常一起出场,与杨六郎是拜把子的兄弟,同生死共命运。
在说书唱戏的口中,恨不得让历史上所有的名将全部重生一遍才好。比如三国时的关羽、张飞,比如隋唐时的程咬金、尉迟敬德等等。
杨六郎镇守三关,率领着名震天下的二十四员战将共同抗辽。说得比唱得好,把这二十四员大将编排得神乎其神。
这头一个应该说的就是“花刀太岁”岳胜,此人可是个超级模仿秀。但见他面如重枣,唇若涂朱,卧蚕眉,丹凤眼,一副美髯飘洒胸前,身穿绿袍金铠,掌中一口青龙偃月刀,乍一看好似关二爷重生,如假包换。
岳胜和孟良、焦赞、杨兴一同在八角山,落草为寇,被杨六郎收服,五人结拜为兄弟,一同守边抗辽。说句不好意思的话,在真实的杨家将名单里,并没有岳胜这个人,他只是空气般的存在。
焦赞是真有这个人,他是宋仁宗(1010-1063)时宰相富弼的部下,坚州砂河(今山西繁峙县砂河镇)人,抗辽勇将,久镇瓦桥关(今河北雄县),名望颇高。他的墓在今天河北雄县,应该说,他是在杨六郎死后才出生的,跟杨家将扯不上啥关系。
孟良这个人,在说书的嘴中简直是隋唐时的程咬金重生,也是只会几板斧,“劈脑门儿,扎眼仁儿,剔排骨,砍肉槌儿”。此人是员难得的福将,粗中有细,善于深入敌后,身上总背着一个秘密武器,装满硫磺球的“火葫芦”。
从孟良崮,孟良营,孟良梯这些地名可以推测,孟良早年应该是位绿林好汉。《宋史》载:孟良曾授散郎守殿中丞,致仕骑都尉。是个警卫营长,五品官。
根据“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的说法,孟良应该也是富弼的部下,抗辽名将,他的墓在河北永清。可见,孟良这个人跟抗辽有关系,跟杨家将没啥关系。
至于二十四将中黄龙、黄虎、郎千、郎万等人,单从名字上就知道是说书人编造的,有点常识的人,谁给孩子起这种名字。
真正跟杨家将有关系的,只有老将杨嗣。咸平二年(999)这一年,六郎杨延昭四十一岁,杨嗣比六郎杨延昭要年长二十多岁,是一位勇冠三军的抗辽老将。
◆杨家兄弟
杨嗣,瀛州(今河北河间市)人,与出自麟州的老令公杨业并无亲缘关系。
杨嗣的哥哥名叫杨信,杨信有名并不是因为他的战功,也不是因为他官做得大,而是他超乎常人的隐忍。
后周时,杨信就在赵匡胤手下效力,是赵匡胤的嫡系。大宋建国,杨信历任权内外马步军副都军头、铁骑、控鹤都指挥使等职,深得太祖宠信。
杨信与殿前都虞侯张琼同为太祖赵匡胤手下爱将,张琼当年还救过赵匡胤的命。乾德元年(965),张琼被石汉卿等人诬陷,赵匡胤不辨真伪,下令将其处死。
乾德三年(965),杨信被任命为殿前都虞候,成为禁军的高级将领,地位仅次于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
论关系、功劳,杨信远不及张琼。如今坐在张琼当年的位子上,高处不胜寒,杨信不想让张琼的悲剧在自己身上发生。
乾德四年(966),杨信害了一场病,得了“失语症”,从此再不能说话了。太祖闻讯,亲自前来探视,并“赐钱二百万”,以示安慰。
虽然失语不能言,杨信并没有因此丢掉官职,反而得到了升迁。一年后,杨信被授予静江军节度使,又过了一年,“迁殿前都指挥使,改领建武军节度”,成为大宋禁军殿前司的最高统帅。杨信位高权重,太祖赵匡胤给他的评价是“真忠臣也。”
杨信虽然口不能言,也能通过在纸上写字指挥将士,他还通过一个名叫田玉的孩子,作为自己的翻译,“书掌为字,玉因直达其意无失”。
开宝九年,太祖驾崩,太宗继位,依然任用杨信掌管禁军,领殿前都指挥使。两年后,杨信病重,在临死的前一天,突然开口说话。
开宝九年,太祖驾崩,太宗继位,依然任用杨信掌管禁军,领殿前都指挥使。两年后,杨信病重,在临死的前一天,突然开口说话。
太宗赵光义“闻而骇之”,赶来杨府,看望这位社稷老臣。
君臣不相负,来世复君臣。杨信哭着向皇帝谢恩,感谢两代帝王所施与的圣恩,然后含泪离世。
人们这才明白,原来这位大宋禁军统帅为了保命,竟然通过装聋作哑这种手段来躲避皇上的猜忌,装哑巴装了十二年,到死才真相大白。
这才是真的戏精,奥斯卡至今还欠他一座小金人。
杨嗣的仕途得益于大哥杨信,经杨信推荐,他先是担任殿直,不久即被连续晋升三次,任崇仪副使、大山军(今山西忻州河曲县)监军。
又受命知军事,任高阳关战棹都监,知保州。转运使上表奏报他的政绩,擢升威虏军,改崇仪使,与曹思进同为静戎军、保州、长城、蒲城缘边都巡检使。后改如京使,再知保州。
杨嗣还有一个弟弟杨赞,史载:“赞稍知书,无异能,以兄故得掌禁旅,累资朝著至牧守焉。”
可以说,因为有大哥杨信的提携,杨嗣和弟弟杨赞混得都不错,都成了国家公务员,端上了铁饭碗,做上了高官。
杨嗣与契丹交战多年,屡立战功,积累了非常丰富的作战经验。
真宗赵恒即位,加杨嗣为洛苑使,又领奖州刺史,与六郎杨延昭同守遂城。
因为杨嗣与杨延昭并肩作战,加上又是同姓,被说书人艺术加工,成为六郎的弟弟,七郎杨延
第一百一十七章 杨六郎大破辽军[1/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