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685 轩然大波 (二合一)  我成了大明勋戚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685 轩然大波 (二合一)[2/3页]

  草原战争不太熟悉,可他们不是什么没见识的新兵蛋子,终究会在战场上证明自己。

  草原上战事打的火热,大明京师朝堂这边同样没有闲着,临时担任内阁首辅的商辂,按照沈忆宸离开之前的部属,如火如荼的展开了官场改革。

  首先便是内阁成员进行扩张,分别挑选了一名勋戚跟一名武将担任阁臣,并且为了防止出现武人当国的局面,明确规定内阁首辅一职必须由文官担任。

  勋戚人选上面,沈忆宸在离开京师之前,曾与商辂交过底。那就是不要选用德高望重的老家伙,比如说

  勋戚人选上面,沈忆宸离开京师之前,曾经跟商辂有过商议。首先不要选用位高权重的老家伙,他们的思维方式已经形成了固化,很难接受内阁主导的改革变法。

  另外绝对不能让徒有虚名的纨绔子弟进来,沈忆宸毕竟是在世家子弟圈子里面长大,非常清楚这群官二代们是什么德行,大多数都是些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家伙。

  商辂遵循这两点原则思前想后,最终推选了相对比较年轻的定西侯蒋琬。

  蒋琬为泾国公蒋贵之孙,因其父蒋义有病不能袭爵,他直接承嗣祖父的定西侯爵位。正统朝末期担任军职都督,奉命掌左军都督府事,随后又佩平羌将军印充任总兵官,出镇甘肃戍边。

  这份经历意味着蒋琬有边疆经验,不是什么纸上谈兵之辈。但真正让商辂下定决心推选的原因,在于蒋琬与一般只会打打杀杀的武将勋戚不同,他自幼聪慧涉猎书史,诗词歌赋什么的都能信手捏来,为武臣能诗者之冠,外界把他称之为“儒将”。

  要知道内阁终究不是什么军事部门,而是一个行政决策中心,没有足够的文化修养是很难担任阁臣。能文能武又年轻的蒋琬,毫无疑问是最为符合目标的人选,甚至没有之一。

  至于另外一名作为军方代表的武将人选,那相对来说就要简单许多,商辂毫不犹豫推选了五军营都督同知范广!

  范广是辽东人,正统年间世袭宁远卫指挥佥事,到了土木堡之变期间担任了辽东左副总兵,还曾在沈忆宸的麾下与鞑虏进行过数场大战。

  正因为范广表现较好,兵部尚书于谦把他给调回京师,提拔为都督佥事。天圣汗也先兵临京师城下的时候,范广担任了九门守将之一,冲锋陷阵英勇无比,极大提升了部下的士气。

  如果不是忠国公石亨表现的实在太过于亮眼,光芒遮掩了京师守卫战中的一众大将,可能范广将会迎来自己人生的高光时刻。

  不过哪怕被石亨遮盖住了光芒,后续对蒙古的反击战中,他率兵追至紫荆关斩杀鞑虏数百,也足矣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从而获得嘉奖进升为都督同知。

  再后来范广奉景泰帝御命充任总兵官,一直就驻扎在边境的居庸关。单纯从履历上看,商辂觉得他作为军方代表简直挑不出毛病,并且范广为人正直这些年口碑极好,选他不会引发旁人的非议。

  扩充阁臣这项官场改革,很快就得到了包括皇帝在内的各方同意。毕竟这是一项做大蛋糕的举动,凭空多出来两块要是能落在自己头上,那简直无异于天上掉馅饼。

  说实话,商辂这么快推动官场改革,特别是首先拿内阁开刀,着实让很多人大跌眼镜。要知道权力这东西,越集中就越有价值,对于群臣而言最好是集于一身。

  阁臣扩充至七人,哪怕多的这两个人是内定人选,可谁又能保证坐上了这个位置上之后,还能维持着乖乖听话的状态,不想着更进一步生出自己的小心思?

  不管这个官场改革是沈忆宸的主意,还是商辂自作主张,恐怕这种无事惹是非的举动,到头来都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虽说阁臣扩充很顺利就得到了各方同意,但是在阁臣人选上面掀起了很大波澜,特别商辂还把这两位新

685 轩然大波 (二合一)[2/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