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一十一章 胡虏终无百年运  水浒新秩序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一百一十一章 胡虏终无百年运[2/3页]

  有不同的一点是“改信”,或者说接受“汉化”。

  李乾顺亲政之后,虽然反其曾祖李元昊化汉为番的举动,大力推行汉化改革。

  可这种汉化却是出于稳定李氏政权的需要,改革也很不彻底,导致其国上下层严重脱节,底层夏人仍然番化很深,绝非一朝一夕可以更改。

  “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方为大一统。oo-┈→ωωW.bKXS.иΣㄒ༊

  即便是小国寡民,要想长久稳定,也得有共同的文化概念。

  至少,大部分人得有共同的文化概念才行。

  疆域越是广阔人口越是众多的王朝,越需要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和经济制度、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

  不然的话,内部就会陷入持久的纷争。

  徐泽决定对夏人实行更加深入的汉化,并不是为了什么“汉化天下”的历史使命。

  其人的做法与当初李元昊推行化汉为番没有本质区别,李元昊是为了维系党项族的统治,而徐泽也是为了彻底消化夏地。

  很明显,这个任务绝不会轻松,肯定会受到夏地既得利益者的激烈反抗。

  不经历几个回合的周折,大同帝国别想彻底消化夏地。

  但欲要消化一个番化严重的政权,这些周折是值得也是必须的。

  夏国横跨河西走廊,沟通中原和西域,是大同帝国“大陆战略”极其重要的一环。

  夏地不宁,大同帝国就算日后开拓了西域,也迟早会丢掉。

  欲要逐步汉化并稳定统治西域、吐蕃和辽国上京道,就得先汉化夏地。

  因而,在彻底消化夏地改造夏人一事上,没有任何条件可谈。

  这就是徐泽宁愿邀宋军攻夏,日后再费周折“二次拓土”,也要集中精力先消化贺兰山一带的夏国精华地区的主要原因。

  不过,消化夏地虽难,却也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大同国力鼎盛,人口数十倍于夏国,有砸烂后者原有社会结构再重新塑造一个新社会的实力,不需要太顾忌其原有的社会上层。

  统一和治理天下本就该王霸道相杂,对顽固势力,该行霸道的时候就必须霸道。

  当然,消化夏地是战后的工作重点。

  对具体指挥伐夏之战的牛皋来说,当务之急乃是覆亡夏国。

  攻下顺州简单休整后,牛军正带着大军继续北上静州。

  顺、静、怀、定四州相当于夏国都城兴庆府的“四辅”,地位极其重要。

  尤其是顺州和怀州两城,相距兴庆府的直线距离都在三十里左右。

  即便是行动相对迟缓的步兵,半日内也能轻松行军三十里。

  同军攻到了静州,基本等同于顶在了兴庆府的脑门上。

  夏国虽大,夏人却已无路可退。

  李察哥由顺州撤退至此,便积极构筑新的防线,意欲再做一次阻截同军的努力。

  但面对同军五个师的稳扎稳打,手中兵力和战力都不占优的李察哥也无计可施。

  在同军完成攻城准备之前,其人先后组织了三次攻击,仅仅得到了歼敌近千的战果,其部则损失近四千,本就不高的士气再次大跌。

  无处下嘴,李察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同军攻破静州,并在同军即将调整部署吃下其部人马前赶紧撤离战场。

  拿下静州后,牛皋并没有率军直奔兴庆府,而是先向东北方向攻破怀州。

  在此期间,同宋两军还爆发了一次激烈的野战。

  夏军机动兵马再次付出了近五千人的伤亡,仅剩下万余士气极低的人马,基本失去了野战能力。

  李察哥本人也在激战中身负重伤,不能再指挥接下来的战斗了。

  失去了最重要的臂膀,李乾顺只能命剩余兵马全部退回兴州(兴庆府)城中。

  而在此之前,在兀剌海城(黑山威福军司)整顿了许久的同军第二军也有了动作。

  张清率主力顺黄河南下,先破顺化渡,再败夏国右厢朝顺军司,已经截断了啰保大陷谷出口,并与第四军南北呼应,完成了对兴庆府的合围。

  宋夏两国争斗百年,宋军始终不能攻破兴庆府,很大一方面原因乃是其地位于

第一百一十一章 胡虏终无百年运[2/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