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零六章 诸国匍匐大同前  水浒新秩序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一百零六章 诸国匍匐大同前[3/3页]

  常谨慎,无论西安州,还是怀德军,都是历史上曾数次在宋、夏两国之间倒腾的土地,就算事后大同追究起来,夏国也有说法。

  只是,大同仅仅几个月时间就灭掉了压着夏国打的大宋,又在其后与重生的宋国建立外交关系,还支持后者向夏国施加压力,就太出乎李乾顺的预料了。

  而牛皋率军攻下永兴、鄜延、环庆三路后再次与宋军停战,转而整顿兵马,调整防务,更是令夏国君臣感受到大同帝国的极度不满。

  李乾顺派来大同的贺正旦使团级别非常高,正使乃是夏国首臣濮王李仁忠,希望借此举表达本国对宗主国的忠心,以尽力消除误会。

  李仁忠此番来燕京,除了带着大批礼物外,还带着国主交待的两项特殊使命:

  其一,向宗主国汇报夏宋两国的历史积怨、领土变迁,并公开宋人挑拨同夏宗藩关系的罪行,以解释其国协助大同灭宋的“义举”。

  其二,询问世子近况,以“国主念子心切”为名,请求正乾皇帝放李仁爱回国。

  正乾皇帝国务繁忙,并没有单独接见夏国贺正旦使。

  诸国使者一同陛见天子的仪式极为隆重,李仁忠自不敢放肆。

  其人只能在外使见仪之后,向大同外部尚书王四转述此行的目的。

  王尚书已提前与皇帝沟通过,很爽快就答应了李仁忠的请求。

  安排其人与其国世子李仁爱见面,却对“夏宋两国领土变迁”不置可否,更没有接受夏人静心准备的《夏宋历史舆图》。

  宗藩本就是国势强弱鲜明的两国缔结的不平等关系,宗主国凌驾于藩属国之上,而藩属国则必须看宗主国的眼色行事。

  很明显,大同帝国的眼色很不好看。

  上国尚书王四不接受舆图,下国使臣李仁忠自不敢坚持。

  至于接世子回国,更是没影的事。

  代表夏国新兴势力希望的李乾顺次子仁孝已经四岁,身体状况良好。

  李乾顺巴不得这个逆子死在大同,怎么可能真的接李仁爱回国?

  此举本来就只是李乾顺、李仁忠等人对大同帝国态度的试探。

  既然王四愿意安排夏国使臣面见世子,李仁忠当然要努力一把,万一听了自己的话,自裁以谢天下,岂不是为危在旦夕的夏国除去了一个隐患。

  一日后,悯忠寺中,夏国濮王李仁忠见到了世子李仁爱。

  不对。

  “李仁爱”已经没了。

  早在一个月前,夏国世子李仁爱就在悯忠寺剃度为僧,法号“真鉴”。

  木鱼声中,真鉴边诵经边听完了自己俗家堂兄李仁忠的苦口劝解。

  然后,其人所有对故国对眷念,对父子亲情的舍弃,全部化为一句响亮且毫无感情的佛号——“阿弥陀佛”。

  招惹了不该招惹的存在,李仁爱可以躲进佛寺之中,做个四大皆空六根清净的方外之人,李仁忠等人却不得不面对即将到来的灭顶之灾。

  除了高丽和夏国,金国与日本的形势也很不好。

  在白河法皇贞仁的支持下,北面武士与藤原氏为代表的旧贵族经过多年对抗,已经逐渐成长为一股半独立的政治势力。

  不断壮大的北面武士需要更多的政治资源,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贞仁无法满足,只能求宗主国出面调节,代价则是允许大同驻军九州岛。

  而金国近期遭遇了罕见的白灾,以牧业为主的上京道承受重大打击。

  其国内百姓面临饿肚子风险倒是小事,种田三年再一举铲除残辽势力统一上京道草原的计划宣告破产,才是对军功贵族的最大打击。

  当然,白灾之下,众生平等。

  在更加苦寒的上京道西北地区,白灾只会更严重,残辽势力各部之间为争夺生存空间的战斗也会更加残酷。

  但金国农业基础薄弱,出征所需的军粮严重不足,也只能有心无力了。

  其贺正旦使完颜希尹除了央求盟友给予金国更多的粮食交易配额外,还带来了金主完颜吴乞买重启同金农业基础建设合作意向的国书。

  显然,吴乞买这两年并没有闲着,应该是通过各种手段不断巩固了自己的权势,并果断抓住白灾带来的机遇扳回一局。

  不过,同金之间只是名义上平等的战略同盟,而非权力和义务更大的宗藩关系,正乾皇帝也不从没有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好脾气。

  金国想要重启两国农业基础建设合作项目,自不可能一次就谈妥相关协议,也必然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第一百零六章 诸国匍匐大同前[3/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