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零二章 钟相洞庭擒赵构  水浒新秩序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一百零二章 钟相洞庭擒赵构[1/3页]

  同军陆海并进大举进攻福建的紧急军情送至江陵时,新宋朝廷正在为如何应对即将开始的大战而争吵不休。

  进入十月份之后,京西南路襄州、郢州两地的同军斥候就频繁越过边境,加大了对荆湖路宋军的侦查和袭扰力度。

  而宋军探马冒险出境侦查,也发现了同军正在向南面大规模集结的种种迹象。

  很明显,经过大半年时间的休整,大同帝国已经初步消化了京西、淮南四路,即将掀起第二次灭宋之战。

  敌人的用兵战略,也没有出乎新宋君臣之前的预料。

  应该还是先利用热点问题开战,以在战争中调动宋军的兵力部署,再集中精锐兵马直捣新宋中枢的老套路。

  现在的问题是大战将起,新宋政权的备战工作却严重不足。

  两个月前,枢密院综合各地上报的数据,得出全国现有兵马计二百二十六将,总兵力六十三万七千五百人的结论。

  这个数据明显注水严重,绝对不能当真。

  就算是真的,也不能指望拿他们与兵马总数更少的同军对抗。

  新宋军队的主体是被收编的溃兵、义军和盗匪,兵源杂乱、整训不足、甲械不全号令不熟,战斗力成疑,只比乌合之众稍微好一点点。

  这样的军队,也就勉强打一打小规模的袭扰战。

  要想组织十万人以上规模的大会战,莫说打不打得赢,仅仅是统一指挥的问题,就能难到一众将帅。

  新宋、旧宋虽然都是宋,但已经灭亡的王朝重新建立哪有那么容易?

  即便有大同正乾皇帝故意放水,重建了大半年的新宋朝廷也才勉强压制住内部的混乱,现在的家底太薄,实在承受不起再次大战的失败。

  尤其是刚刚有点规模的御营兵马,更是新宋朝廷稳定统治的关键。

  若是轻易消耗在战争中,朝廷将再次失去对地方的掌控,甚至彻底沦为摆设。

  考虑到这些现实困难,黄潜善等大臣建议赵构主动放弃江陵,将行在转移至长江以南,尽力避免与同军拼消耗。

  而后,利用长江以南水网纵横,很多地区不利于同军骑兵和炮兵大规模展开的地形特点,与其慢慢周旋。

  待熬过了大同的这一波攻击,朝廷再聚集力量反攻江北。

  客观上讲,黄潜善等人的建议比较符合新宋政权的现实,乃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但放弃江北的主张却受到了很多大臣的强烈反对。

  上个月,宰相汪伯彦护送宣和太后前往潭州,就有不少大臣弹劾汪伯彦、黄潜善等奸臣贪生怕死,蒙蔽圣听,枉为宰执。

  好在赵构驱逐李纲、斩首陈东等人的威慑力还在,倒是没人张口就喊打喊杀。

  但反对南渡,要求皇帝坚守江北与大同拼正面的态度却是极为坚决。

  聪明人一切违背常理的言行背后,肯定有利益关联。

  这些大臣之所以知道江陵很难守住,仍要坚决反对朝廷南渡,乃是因为他们绝大部分就是江北之人,或者在江北有自己的利益。

  朝廷只要还守着江陵,就有北伐中原,收复故土的希望。

  可一旦南渡,新宋将彻底沦为割据政权,再难恢复雄心。

  赵构能当上皇帝重建大宋,只是因为其人能勉强凝聚所有既得利益者的人心。

  但你一面高喊“迎二圣,复故土”的政治口号欺骗不忘故土的忠臣义士,一面还没有开战就想着逃跑,算怎么回事?

  小赵官家通过对同外交才站稳脚跟,自然不能支持放弃江陵。

  甚至,为了表达“迎二圣,复故土”的决心,证明自己所做一切都是为了江山社稷,其人还得有意打压“逃跑派”。

  皇帝拉偏架的结果,便是以黄潜善为首的“逃跑派”虽然更加有理有据,却被占据大义的“主战派”骂得狗血喷头。

  不过,赵构到底不是没有主见和决断力的赵桓。じ☆veWWω.ЫKメS.иEt✾ ั

  明修栈道不成,那就暗渡陈仓。

  如:以龙图阁直学士钱伯言知潭州、以直秘阁王圭为江南西路招抚判官

第一百零二章 钟相洞庭擒赵构[1/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