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434章 紫殿清晓席群英[2/3页]
劭投奔刘备较早,在当时人才匮乏的刘备队伍中很受重用。
现在刘备威加海内,再有名士投奔,也只能处于应劭之后了。
应氏家族兼有军政,应劭、应珣之外,还有应劭族侄应举任郎将,执掌奋武军。
应氏在炎汉中属于比较顶尖的家族之一。
从应氏势力也可以看出,炎汉政治体系的中上层大多出身于贵族、门阀,出身下层的人才主要在军中效力,如关羽、刘猛、沐并、田豫等。刘备想要润物细无声地提拔中小地主、平民,打压士族大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应珣道:“十日后殿试,由陛下当庭出题,或问以时势、军略、经济之道,汝当持论中正,力求务实,不可故作惊人之语。”
应玚略有些诧异,问道:“小子谨遵大人之言。不过尚有一事请问大人,陛下当庭出题,莫非要亲自判卷?”
刘备出题,如果让别人来判,可能无法彻底领会刘备的意图。但如果刘备自己判卷,足足二百份卷子,却要看到何时?
应珣道:“陛下足智多谋,自有办法,汝不必操心此事。院试前十名,郑浑、诸葛亮、步骘等人都是劲敌,这几天汝要小心准备,且不可掉以轻心。”
应玚自信地道:“大人放心。”
写文章,应玚除了对在野悠游的孔融、身在冀州的陈琳有些忌惮外,其余人就没一个放在眼里。
至于经济之道、时事学问,他这两年在颍川学院也不是虚度的。
天下五大书院,分别是位于齐国临甾的青州学宫,位于泰山郡鲁县的工农书院,位于颍川郡阳翟的颍川学院,位于京师的泗水学院,以及位于河东安邑的山河书院。
汝颖多奇士。颖川学院的学子研习奇谋军略之风极盛。耳濡目染之下,应玚并非不通世事的儒生。
*******
院试放榜后的几日,无数饮宴邀请如同雨点般向郑浑飞来。
郑浑身出名门。其曾祖郑众曾任大司农。
郑家善于经营,聚敛有方,家业传到郑泰、郑浑兄弟时,有良田四百顷。
郑泰少有才略,到灵帝末年(公元185年-189年),知天下将乱,便不应公府之征,暗中交结豪杰。由于广施钱财,过于大方,弄得有时自己都吃不饱饭。声名远扬,山东无人不知。
大将军何进征用名士,任命郑泰为侍御史。郑泰因何进不听谏言,弃官而去。じ☆veWWω.ЫKメS.иEt✾ ั
后何进果为宦官所杀,董卓秉政。
郑泰与何颙、荀攸等人密谋诛杀董卓,事败,在逃至淮南的路上病死。
郑浑拖家带口逃到淮南避难,受到袁术的礼待。郑浑判断袁术不能成事,便在刘备收降吕布和张邈后,又回到家乡陈留郡。
第一次科考,郑浑还有观望之意。
刘备称帝后,郑浑再无迟疑,孤身至工农书院,求学于刘洪。郑浑于算学本有基础,在刘洪点拨下豁然开朗,数月而得其精髓。
郑浑报名参加郡试。有好友劝他道:“公出身名门,公兄恩惠布于山东,又与朝中大员有旧,何不径走公府征辟之途?”
郑泰周济良多,与荀攸为生死之交,与华歆、应劭、张邈都有交情,就连许褚都曾与郑泰有受粮之谊。郑浑不愁没官坐。
事实上也是如此。自郑浑回到家乡后,前有大司马府,后有三公府,多次征辟郑浑,郑浑皆不应。
他决意参加科考,让众人惊愕不已。除了好友劝说外,更有人暗中讥笑郑浑犯傻,有官不做,非得学那些污浊之徒下场争斗,真是有辱斯文,损坏家声。何况若是万一考不过,更会名誉扫地。
郑浑通过郡试后,又有人传他是勉强过关,院试必然灰头土脸,无功而返。
然而郑浑熟悉科考形式后,发挥更佳,在院试中一鸣惊人,夺得第二名。这可是天下第二!足以荣耀。
非议这才销声匿迹。世家大族、朝野上下,纷纷对郑浑表达善意。
郑浑对宴请一一婉拒,表示殿试在即,自己要认真准备,无心应酬。众人都表示理解
第434章 紫殿清晓席群英[2/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