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九百八十六章 遇仙桥下仙迹再现[2/3页]
实权。
在高宗去世后,就调往国子监任教,那里可是大唐教育的主管机构和最高学府,找他正合适。
众人的话题当然不会就这样平淡下去。
忽然间,江陇提出一问:“正文,你可还记得骊山故事里的与遇仙桥事件?”
李之心神一动,隐觉老爷子话路有话。
遇仙桥事件,他当然还记得,有一考生,赴京赶考行至此桥,得仙人指教,幸运考中,骊山深处的,某架桥由此名“遇仙桥”。
临潼县为五年前才有的名称,之前被叫做昭应县,昭应之所以被改为临潼,就与此次事件密切相关。
此事后来被证实,所谓得仙人指教实乃个人杜撰,这一系列闹剧的发起者,就是当年时任昭应县丞的王品。
据说是那位考生莫翁谷的远房长辈,又得了其重礼供奉,这才想出如此大逆不道,却又稀奇古怪一出好戏。
只因由他所发起的遇仙一事当时轰动很大,并因此被皇家赐名为昭应,出自于“盖至孝感天神,昭应如此”。
更因此引来高宗圣诏御意,在那间位置修筑一座遇仙桥。
遇仙桥因位于东西绣岭之间的石翁谷中,莫翁谷因此事而改名就是其出处,对外声称感念仙人指教之恩。
莫翁谷是最直接受益者,一度被提拔为尚书省员外郎,并曾有短暂翰林学士经历。
不料想,有有心人远去陇西寻找莫翁谷家乡,才意外得知其有一名远亲就是王品。
因此此事最终败露,而考生本人也无真材实料,故而惹怒一些朝廷内热络于此事宣扬之人。
最终因此次事件被戳穿为一场笑话,莫翁谷从此下落不明,其始作俑者王品,因此事而投河自尽,不然会连累更多人。
但此人临死前所贪银子,被他自己一路散弃,临至那条自尽河边也正好散尽,据眼见者闻听,此人投河前高呼:仙凡路隔,作茧自缚!
对于这个故事,当时李之是确信无疑的,至少根据作茧自缚这句成语的来处,他对事件本身仍留有疑问,却对那人投河前高呼之辞深以为然。
他以为,编故事的人,不见得会有精炼出新成语的能力。
因为当时此事事关皇家尊严,被勒令严谨流传的,直到百年后的白居易的一首诗,才真正将这句成语广泛流传开来:烛蛾谁救护?蚕茧自缠萦。oo-┈→ωωW.bKXS.иΣㄒ༊
李之甚至个人猜念过,这位诗王以写出大量反应社会现实的诗歌,并希望以此补察时政而著名,会不会原诗句里,就存在着隐讽此次事件之意?
那次事件实际上,在当时任昭应县一个小小的县衙小吏,根据他对王品的了解,对此事件有他自己的怀疑之处。
而当时讲述的那人叫做谷西绣,他当时就任尚书吏部考功司考功令史,深知当年的科举考试难度非常之大。
很多士子毕生应考都考不上,当时有所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说法,可见科举考试之难。
科举考试难度太大,所以很多人考到白发苍苍都不能中举,这就是“赚得英雄尽白头”
第九百八十六章 遇仙桥下仙迹再现[2/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