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一卷_运气(5)[1/3页]
平安夜的戏言,让汤汉姆耿耿于怀,圣诞节这天,别人都是满世界的溜达和狂欢,就连西方人节假日不上班的习俗在这天都是有改变的,最起码,那些超级大商场,各种游乐场所等等都是人满为患,圣诞嘛,就是要乐呵,无禁忌的乐呵。要是都关在家里做祷告,去教堂做弥撒,呵呵,圣诞老人不就无事可干了吗?oo-┈→ωωW.bKXS.иΣㄒ༊
可是汤汉姆却没有,跑回工作室,在那里玩起了泥巴,还仔细的观察那三个烧坏的仿元青花高足杯,看着手里的泥胎,他不服气的又仔细的捏了一个,然后就放进特殊的风干炉里,先进行风干,花了整整6个小时才把那泥胎风干的差不多了,然后就放进瓷艺电炉里,他打算在圣诞这天给李凡一个回击,他不认为自己烧出来的瓷器与运气有关,这欧洲人啊,有时笃信宗教上说的或然性,有时又非常顽固的认为事情的发生和发展不会有运气成分,尤其是在机械和制造上。
按照传统的烧窑技艺,瓷胎要在高温下保持一定的时间,而这个时间一般不低于12个小时,再加上前段的预烧,均衡加温,尾端的逐步降温和净化时间,所以,正常的烧窑时间需要“一天一夜”。而现代经过高科技研发的电气窑炉需要的时间就没那么长了,但是到底需要多久却是没有规定,因为,不同品种的瓷胎和釉料,以及不同的瓷土,坯胎含有的水汽多少等差异,使需要烧结的时间是不尽相同的,这点,从一开始李凡就对汤汉姆等人仔细的描述过。
可是汤汉姆还是心急,圣诞节的第二天下午,他就开窑了,把自己尽心制作的元青花高足杯从烧笼里拿了出来,为了证明和总结烧结时的数据,汤汉姆对全程都是做了录像的。他打开烧笼的盖子,看到里面晶莹发亮的高足杯,他认为这次又成功了,两天来的疲劳不见了,可当他给瓷杯降温的时候就听到了细小的碎裂声,还没等温度完全降下来,瓷杯表面就出现了龟裂,这让汤汉姆大惊失色,他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了,也不管这个时候李凡方便不方便,立即给李凡打电话,
“李,我在工作室,我烧的瓷杯发生了碎裂,是在出窑降温的时候发生的,我现在直播给你看看,我不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有可能的话你最好来……”
李凡看到了汤汉姆发的直播后立即对着画面大喊起来,“你千万不要动,我马上就过来,门窗、都不要动,尽可能在房间里不要形成扰动的气流……哎呀,你干脆从工作室里出来,那里不要动了,让老天爷来决定成败吧!”
李凡说到后来也不知道该如何给汤汉姆去解释那些复杂的瓷裂理论了,事实上,直到今天,瓷器表面上的瓷裂规律人们也没有完全掌握,行家管这种龟裂叫“开片”,而最早龟裂的出现完全是瓷器烧制中发生的意外,可是这种意外中的残缺美却是轰动了文化界,而最早被确定这样的艺术窑口就是哥窑。
哥窑到底在哪里?是宋代出现的吗?至今还存在着争议,但在明代《宣德鼎彝谱》中哥窑就被列入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所以说,起源于宋代应该不是问题,而被文人雅士欣赏并推崇的年代就未必是宋代了。根据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在明代被文人推崇的可能性最大,而且,许多哥窑瓷器很有可能就是那些在蒙元朝廷里苟且的文人士大夫所收藏的,虽然元代时间很短,可在历史上影响很大。
其实,在胎面上发生龟裂的瓷器并不只有哥窑,在官窑和汝窑的瓷器上都有发生,甚至许多其它窑口的瓷器也有。比如后世发掘出来的泉州窑、越窑、耀州窑、磁州窑、建窑等窑口遗址,都发现了瓷器表面的龟裂现象,可见,那本来就是一种在烧制瓷器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的物理现象。许多窑口通过改变釉料、改变出窑降温的时间和顺序,甚至第一次煅烧后再次喷涂彩釉二次进窑等各种手段去掩盖、避免瓷面龟裂的发生,比如钧窑的“大泼墨”釉面,定窑的暖白薄釉,汝窑的薄胎淡釉等手段,都是为了尽可能避免发生严重的瓷面龟裂。
而哥窑则是相反,哥窑的瓷器胎型厚重,釉面涂抹的也非常讲究,
第一卷_运气(5)[1/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