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191章 两个要求[3/3页]
他讲讲也是磨刀不误砍柴工,于是就请沈叔叔继续讲永乐之战,一直讲完。
沈博毅也就找回到前面没有讲完的永乐城之败。
“对!我有两大要求,不过小飞既然要听永乐城大战,我就缓缓那两个问题,说回永乐城。
“还是那个主要将领徐禧,他是王安石之下的变法派二号人物吕惠卿推荐,从而得到神宗重用,那个时候,大宋还在灵州大败的阴影之下没有走出来,西部的那些边境地区,一直缓不过气来,整个大宋朝野无不希望不要再兴起战争行动了,没有刀兵最好。
“而在这种大势之下,我的老爸、还有种谔却反其道而行之,向神宗上书,陈述在西夏边陲地区采用进取之策,比我老爸更进一步的是,徐禧的想法更加多走一步,专门说经营边陲事务就是自己的责任,他就是专门干那个。
“不过,在我看来,我老爸才是持重可靠,徐禧就是不知深浅,轻狂看不起敌人,导致他自己的败亡,而且连累了同僚和下属,还有众多士兵和民众的死亡。
”同时被围失命的李舜举品资和性格则是安静稳重,虽然身为宦官,和任何人说话的时候,从来不会提及皇宫内院任何事务,到了永乐城被西夏围攻危急之时,也没有任何慌乱,只是斩断衣襟写下了最后一道奏折,其中他说的内容是:‘臣死无所恨,愿朝廷勿轻此贼!’
“也就是说,臣死而无怨,只是希望朝廷不要如同以前轻敌,一定给予他们足够的重视。
“我佩服李舜举的尽忠死节,丝毫没有因为他的宦官出身而轻视他,但是这样一位死节的将领,直到战死,才提出不要轻敌的建议,代价未免太大,而且是不是被采纳,还没有定准。
“难道这些人不应该从开始就重视敌人吗?
“至于是看不起敌人,还是被敌人所吓住故意说大话,这个我就说不清了,估计是二者都有。
“至于临阵对敌,徐禧的表现就更诡异了。
“他在学习了宋襄公以‘王师不鼓不成列’为理由拒绝了正确的建议以后,我行我素,用一万人列阵城下,来个倾巢而出,自己坐在城门的高楼上,手中举着黄旗对众人发令说:‘视吾旗进止。’
“那个时候西夏兵分兵进攻,全都到达了城下。原来守军将领曲珍此时带兵临敌,列阵在水边,第一波接战就不能取胜,所有将官和士兵全都畏惧起来。
“曲珍于是对徐禧说:‘现在众人已经开始动摇不稳,不可继续接战,若勉强再战必然大败,请收兵入城。’
“我认为i,在那个时候,曲珍的做法是唯一正确的做法。
“而徐禧的做法简直就是愚不可及!
“在敌人举国来攻势在必得的攻势下,一个傻子也知道利用城墙帮助自己御敌,否则你修筑永乐城是干什么的?
“有城不守,却出城接敌,即使单兵的战斗力势均力敌也不能这样做,因为西夏兵有大军三十万,宋兵只有一万,双方兵力对比有如一只小鸡仔面对一只恶狼。
“何况在旷野对阵,主要是步兵的宋军远远不是西夏那种骑兵为主职业士兵的对手,大胆估计,宋军十个士兵打西夏一个,能打平就不错。
“然后就是布兵阵地,前面是无定河水,后面是自己的高城,可是高城却不是保护宋军自己的,而是在不敌的时候,让那些想保存实力,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的宋军,没有办法逃跑。
”所以,那些城墙的作用,就成了帮助西夏骑兵拦截败逃宋军的助手。
“当然,这许正是徐禧的目的,因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最高层次就是将他们真的搞死,然后……
“可惜,没有然后了,人都死的所剩无几,战马死个一干二净。
”最后,坚持这个主张的徐禧,再添加一笔,就是他自己也死了、
“他最后坚持不跑,死于乱军之中,为自己保持了一丝尊严。”
第191章 两个要求[3/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