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百三十一章 三选一  北宋大相公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五百三十一章 三选一[1/3页]

  宋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有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陈寅恪:《宋史职官志考证序》,《金.明馆丛稿二编》,第145页。)宋时期,造就了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高峰。在宋王朝文化高度繁荣发展的同时,由于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长期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决定了两宋在社会人文教化中,显现内省收敛的基调。

  宋初,宋太祖确立了“兴文教,抑武事”的基本国策;宋太宗强调“文德致治”,重视用儒家的思想来进行教化;宋真宗率先对孔子进行祭奠,以阐明“尊孔崇儒”的人文教育思想。宋统治者在尊孔崇儒的同时,又大力提倡对佛教和道教思想的信仰,形成了以儒为主,以佛、道为辅的社会人文教化的格局。

  宋代文化在社会人文教化中,出现多元“兼容并存”的状况,主要有二程洛学、王安石新学、苏氏易学、朱熹理学、陆九渊心学等,各个学派学统四起、宽容并存,表现出兼容的价值取向。在宋代“尊孔崇儒,三教并存”教化思想的影响下,宋代各学派的代表思想家都将佛、道的教化思想为我所用,出入释老,援佛道入儒,兼收并用,重建新儒学的教化理论体系,对社会人文教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两宋时期以儒学为主体,以佛、道为辅助的社会人文教化格局,使三教实现和平共处,各自发挥社会教化的作用。oo-┈→ωωW.bKXS.иΣㄒ༊

  宋孝宗在《三教论》里明确提出“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的教化思想,促进了三教之间在社会教化思想上相互吸收,取长补短,以推动整个社会人文教化的不断前进和发展。新儒学吸收佛老的教化思想,来完善儒学的教化理论体系;佛学也将儒学的忠孝节义引入教义戒律中来,不断充实丰满佛学的教化思想;道学则从佛教哲学中吸取养分,融进清静恬淡的养生教化思想中,在儒家士大夫中产生教化作用。

  佛教的因果轮回教化思想与儒家纲常伦理教化思想相结合,在普通民众中进行教化,真正实现“三教之设,其旨一也”的社会人文教化的终极目标。在宋代政治氛围相对宽松、文化管理较为开放的时代,宋代的士人、民众等各个阶层人士都能吸收、消化、借鉴、融合各种不同的文化及其教化思想,最终创造出宋代灿烂辉煌的文化。

  在教化中,宋代文化强调.经世,注重实学实用,以培养造就济世致用之才,体现出一种昂扬的积极入世的人文情怀。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由魏晋的超纯化、隋唐的才情充沛到宋代归于收敛内省。因此,宋代文化并不只是空谈性理,而是同样具有经世之用。范仲淹的庆历新政、王安石的熙宁变法,都是以宋学经世理念为指导,以理学“内圣外王之道”为依据的社会变革实践活动。

  宋代理学从二程到朱熹、陆九渊,都是希望统治者能做到“内圣外王”的教化目标,但社会现实的矛盾和冲突,以及南宋末期统治者偏安江南,苟且偷安的现状,促使了理学完全转向内省、收敛的教化方向。尽管如此,在宋朝民族危机、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宋代文化的这种经世致用的教化思想,又转变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鼓舞激励着有识之士“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担负起民族危机的责任和使命,担当起建功立业的历史重担,以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喊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肺腑之言,正是这种人文教化精神的突出表现。

  宋代社会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门阀势力的完全消失。在宋代的名臣和著名文人中,像欧阳修、梅尧臣、苏氏父子、黄庭坚等等,都是出身于寒微的家庭。而像唐代还存在的诸如一个家族中数十人中进士乃至居高官的情况,在宋代根本就找不到。可以说,宋代已经不存在一个与君权相抗衡的特殊社会阶层。

  与此相关的是宋代科举制度的完备。唐代的科举并不完全是(甚至并不主要是)依据考试成绩来取舍的,家庭的背景,个人的声誉,同权势人物的关系,都直接影响着科举中的成败。而宋代科举由于实行了弥封制度,不管考官的眼光是慧是愚,除考试之外的因素毕竟要少得多了。同时,宋代的科举规模扩大了,朝廷因此大量增设了官职,科举比前代更有效地成为国家笼络知识阶层的手段;进士及第最后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考选,显示了君权所具有的绝对权威;仕途出身集中于科举一条路。凡此种种,从积极方面来看,是实现了政治权力对平民阶层的广泛开放,一个人,不管其门第、乡里、贫富如何,都可能“学而优则仕”,这使宋代社会具有前代所没有的平等程度。再说,宋代士大夫的生活环境也相对宽松。据说宋太祖打了天下,曾立下誓言不杀大臣,宋太宗也曾说文臣弊病多如鼠洞堵塞不尽,不必过分追究。宋代士人好发牢骚,好议论天下大事、道德人心,甚至还好聚众示威,就连当朝大臣也好结朋党闹意气、党同伐异,但大不了免去官职当个道观提举或流放僻远地方当个闲官,最厉害的也只是下大牢蹲监狱。而且士大夫生活待遇颇为优渥舒适。长久以来,“寒士”们的人生向往,在宋代有了更大的得到实现的可能。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上述特点也强化了文人士大夫对于国家政权的依赖性。宋代文人几乎只有经过科举获得官位,并由此获得社会承认和优越的物质生活。因此,像唐代文人那样广泛的社会

第五百三十一章 三选一[1/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