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四十七章 泥塑  身后之人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二百四十七章 泥塑[2/3页]

  及多神化的奉祀活动,社会上的道观、佛寺、庙堂兴起,直接促进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艺术的发展。

  到了唐代,泥塑艺术达到了顶峰,被誉为雕塑圣手的杨惠之就是唐代杰出的代表。

  他与吴道子同师张僧繇,道子学成,惠之不甘落后,毅然焚毁笔砚,奋发专攻塑,终成名家,为当世人称赞「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

  泥塑艺术发展到宋代,不但宗教题材的大型佛像继续繁荣,小型泥塑玩具也发展起来。

  有许多人专门从事泥人制作,作为商品出售。

  北宋时东京著名的泥玩具「磨喝乐」在七月七日前后出售,不仅平民百姓买回去「乞巧」,达官贵人也要在七夕期间买回去供奉玩耍。

  元代之后,历经明、清、民国,泥塑艺术品在社会上仍然流传不衰,尤其是小型泥塑,既可观赏陈设,又可让儿童玩耍。

  几乎全国各地都有生产,其中著名的产地有无锡惠山、天津泥人张、陕西凤翔、河北白沟、山东高密、河南浚县、淮阳以及BJ。

  天津泥人张彩塑是清道光年间发展起来的,自张明山先生首创,泥人张彩塑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艺术特色。

  其能真实地刻画出人物性格、体态,追求解剖结构、夸张合理、取舍得当,用色敷彩,典雅秀丽。

  它所用的材料是含沙量低无杂质的纯净胶泥,经风化、打浆、过滤、脱水,加以棉絮反复砸揉而成的熟泥。

  经手工捏制成型,自然风干,再施以彩绘。

  胡同里面第二家家门口停着一辆木板车,车上放着一只大木筒,从木筒缝隙渗出来的水在地上湿了一大片,拉车的驴子啃食着光秃秃的树桩。

  院子传出阵阵的责骂声,一个手拿柳条做成鞭子的男人来回踱步,这些孩子都是送过来学艺的,没有人不怕那条柳鞭。

  泥人师傅在看过筛子下面的土以后,直接指出了里面潜在的缺点,责骂过后就是一鞭子。

  对于做泥人这一行来说,手是最爱护的,所以鞭子都打在了他们的屁股上。

  泥人行当按手艺的高低分为三类,分别是匠师、泥工和学徒,短短二字无不体现出层次和手艺来。

  匠师,分拆为「匠」和「师」二字,前字指能工巧匠,具有某一方面熟练技能的匠人,后字则指师傅,可以教授技术的意思。

  泥工,分拆为「泥」和「工」二字,前字指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和泥打交道,后字则指小工,亦通工作的意思。

  泥工是可以接外面一下活来贴补家用的,但大都是按匠师吩咐做事。

  学徒,分拆为「学」和「徒」二字,前字指平时主要学习泥塑,后字则指徒弟的意思。

  很显然这些被送过来学艺的小孩连学徒都算不上,就是来探门(注:通过一些考验手段检查是否具有天赋)的。

  这个年纪不少孩子没把筛土当回事,挨上几鞭子只会你笑我我笑你的,这也正是他们比较让匠师费心的原因。

  匠师责罚过以后还是会耐心教层他们做事,一连走过五个,没有一个不挨鞭子的。

  有人挨打,那就有人受到夸奖,突然一句「做的不错」响起,刚才还在说笑的其他人纷纷把目光移到了那里。

  “做的不错,什么名字?”

  ————————————

  “谁呀?”

  “又是他。”

  ————————————

  “师傅,我叫魏葆华。”

  “师傅不是乱叫的,等过了我这关再说。家成,发绿豆子。”

  “豆子拿好了,再接再厉。”

  “是。”

  ————————————

  “不就是些绿豆子嘛,我家里有的是,没什么了不起的。”

  “我娘送我来的时候我就听说了,十天拿十颗绿豆子才能留下来。豌豆黄,你一颗都没有吧,嘿嘿嘿。”

  “少揭老子的底儿,天桥的算命先生给爷爷我算过了,那是富贵的主儿。弄泥人,和个屁。”

  “把绿豆子从魏葆华身上抢过

第二百四十七章 泥塑[2/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