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242章 赐婚[1/3页]
秦妩担任巡察使,带着一支千人的队伍出发去漠北。
此去不光是巡察秋收情况,还要统计漠北各地农耕、水利、道路、人口、医疗、教育等等,可谓是代女帝巡逻。
因为先丰国旧城底层官吏还是旧官吏,对于执行大夏新律,总是比别的州城差一点。
虽然各地都有民兵团,可民兵团人数太少,那些老城犹如千年死湖,扔几块小石头进去,能渐起几阵浪花,然后又归于平静。
民兵团多次上报,丰地旧城推行新制度太难了,从上到下,官员懒政,百姓对女帝是既惧又畏,总是抱着不信任的态度。
就连今年春播,让他们种土豆和玉米,还有很多百姓因为不认识这两样作物,不愿意多种。
不像南边的州城,对朝廷是一百个信任,对女帝和民兵团更是当敬畏不已,民兵团每三天一次的大会,男女老少都像朝圣一样参加。
若非国事繁忙,李凌薇是真想自己去丰地巡游一番,她已有计划,今年就让秦妩代巡。
三年后她除了孝,和洛白成亲。然后两人一起巡游丰地旧城,有三年时间缓冲,相信丰地百姓已对朝廷彻底信服。
时间飞逝,秋收大统之后,转眼就进入十月,燕京下了第一场冬雪。全城乃至全国,开启抗寒模式。
往年不论南北,不论大城小镇,寒冬时节,总会有些百姓冷死饿死。
街角处、城隍庙、土地庙这些地方,隔三差五就会发现冷死的乞丐,其中不少都是孩童……
去年冬天只有大夏南边,在李凌薇的治理下,冷死饿死的百姓几乎没有,只有病亡。
今年冬天不说漠北这些先丰旧城,还有长达五个月寒冬的陇右,再有同样严寒的高句丽和倭国。
哪哪都需要朝廷的抗寒援助,装着棉衣棉服的海船,从九月开始就一艘接一艘地往高句丽、倭国送物资。
秦妩北巡,同样带了百车的抗寒物资。
反倒是陇右,不仅不要朝廷支援物资,还赚了不少钱。因为在施诚的带领下,陇右开垦出来的良田,一半种了棉花。
自从莫天寅走后,施诚就将军工坊和科技院的事交给了别人,自己则把精力放在民生政事上面。
秋收之前他就暂停蒸汽车项目,而是大批制做蒸汽纺织机,秋收之后,一车一车的棉花送到棉纺织作坊。
变成棉衣、棉布、棉鞋、棉制品,然后卖向全国。不光是棉花,陇右的土豆也迎来了大丰收。
土豆不利于运输,施诚就加工成土豆粉,跟陇右的棉花一样畅销。更别提燕京有钱人最喜欢的葡萄酒,畅销度仅次于茅台。
陇右本是大夏最穷的州之一,但在施诚手里,最多三年,就能成为一方富州。
季清哲说施诚在陇右磨练几年,可调回燕京为相。
李凌薇也这么觉得,这些从一开始就跟着她的将领,只有施诚,可谓是文武双全。
大夏现在不缺攻城略地的将领,反而缺施诚这样干实事,有大局观的官员。
若非施诚坚持在陇右制作蒸汽车研究石油,李凌薇早就将他调回燕京了。
一进冬时间就过的飞快,冬天的节日多,燕京城成天都是张灯结彩的,鞭炮、烟花声更是不断。
各地往业的商船、车马,络绎不绝。
有些久经战火、乱世的老人,每天就坐在家门口的石登子上,什么也不干,就看着眼前这份繁华热闹。
有孩子过来,他们就讲着往年冬日的凄凉,没有柴火取暖,没有粮食,没有衣物,一家人缩在床上,一天两碗薄粥吊命。
掰着手指头盼啊盼,盼着春天还有多久来……
这不是最惨的,更惨的是冬天的苛政,家中青壮抓去修城墙、修河堤、修路,累死饿死冷死者就成了活人桩……
有小孩子奇怪地问:“修路官府管饭还给钱啊,我爹就去修路了,每天晚上都带一个熟鸡蛋和几串钱回来。
总说冬日闲着也是闲着,官府征徭役,他累也高兴。”じ☆veWWω.ЫKメS.иEt✾ ั
另一个小孩子说:“怎么会没有柴烧呢?
第242章 赐婚[1/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