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520章 理学之论  回到宋朝当暴君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1520章 理学之论[1/3页]

  仁和礼的概念,是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为什么要仁?

  也许在很久很久之前,某一位学者发现大家都在打仗,搞得所有人都种不了地,没粮食吃,饿死了很多人。

  于是这个学者就提出来一个概念:别打了,相互友善,一起种地,大家都有饭吃,君王就可以垂拱而治了,天下就太平了。

  所以仁的出现的前提是相互打仗,相互厮杀。

  而对于一个个体来说,对待别人仁爱,可以收获别人的友善,这依然是个人的一种自保行为。

  可是是不是我很仁爱,对方就一定友善呢?

  显然不是。

  既然有多样性和特殊性,谈什么普遍性呢?

  普遍性是什么?

  人是自利的,人是怕死的,这是所有生物都具备的,这是生物在地球上长期生存,为了活下来而进化出来的。

  言简意赅:基因就是自利的。

  如果基因不具备自利性,早就在残酷的竞争中被淘汰了。じ☆veWWω.ЫKメS.иEt✾ ั

  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这些都是要靠后天培养、教育。

  话说回来了,朱熹干了什么,为什么被后世许多人骂?

  他说:行谓行仁自孝弟始,孝弟是仁之一事。谓之行仁之本则可,谓是仁之本则不可。盖仁是性也,孝弟是用也,性中只有个仁、义、礼、智四者而已,曷尝有孝弟来。

  通俗来讲就是仁是先天道德,是出生就有的,且在人们心中永远不变的。

  就跟老子说,道是原本就存在的,是不随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样。

  朱熹将儒家的学说,以道家的形势解释了出来。

  道家本身是在说天地之间有客观规律。

  这玩意儿就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一般人去读道家,读着读着就变成了一门故作高深的玄学。

  于是,朱熹也把从实践中得来的淳朴儒学,搞成了玄学。

  不是客观规律,你非要说客观规律,这不就是极端唯心了么?

  以至于明代的士大夫普通认为,仁德是先天性的,是与生俱来的,是客

第1520章 理学之论[1/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