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226章 南北朝之战之太和文明2[1/3页]
42.3.3北朝法统
这一回说到,频繁开顾天下计,难堪摆度身后事。
孝文帝接过文明太后的枪,更加大张旗鼓地推进汉化改革。孝文帝继承了先辈们汉化的遗志,重用汉族士人,在各方面进一步实施改革,全盘推行汉化。他模仿汉族王朝的礼仪,作明堂、建太庙、正祀典、迎春东郊、亲耕藉田,祭祀舜、禹、周公、孔子,养国老、庶老,允许群臣守三年之丧。
太和十五年(AD491年)十一月,他仿照汉人官制,大定官品,考核州郡官吏,他在考课诏中规定:“二千石官吏考在上上的,试充四品将军,赐乘黄马一匹;考在中上的,委任五品将军;考在上下的赐给衣服一套。”同年冬天,设太乐官,议定雅乐,除去郑、卫之音;命中书监高闾与乐官讨论古乐,依据儒家六经,参照各国音乐志,制定声律。太和十六年(AD492年)正月,颁布五品诏。又命令群臣议五行之次,采纳秘书丞李彪等人的建议,以为晋承曹魏为金德,北魏应承晋为水德。四月,颁布新律令,废除了北魏初年残酷的车裂、腰斩,改为枭首、斩首和绞刑三等,把夷五族、夷三族等酷刑加以降等,夷五族降止同祖,夷三族降止一门,门诛降止本身。(曾经的草原可汗,终于坐起巍巍明堂!)
孝文帝拓跋宏亲政后,推行汉化最重要的措施是迁都洛阳。北魏长期都于平城,平城偏北地寒。偏北的地理位置更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不符合中原文化惯例,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自古洛邑是天下中心,“八方之广,周洛为中,谓之洛邑”。)为保证迁都顺利进行,孝文帝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太和十七年(AD493年)五月,他召集百官,宣称要大举伐南朝齐,计划在南伐途中造成迁都的既成事实,避免讨论迁都的扯皮。任城王拓跋澄站出来反对南征,退朝后,他立即召见任城王澄,屏退左右,单独与拓跋澄交底说:“这次举动,的确不易。但国家兴自塞外,徙居平城,这里是用武之地,不能实行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实在难啊!崤函帝宅,河洛王里,朕想趁此南伐大举而迁居中原,不知任城王意下如何?”拓跋澄被提醒,立即表示赞同。六月,即刻下令修造河桥,以备大军渡河。并亲自讲武,命尚书李冲负责武选,选择才勇之士。七月,立皇长子拓跋恂为太子,发布文告,移书齐境,声称南伐。下诏在扬、徐二州征集民丁、召募军队。又使广陵王拓跋羽持节安抚北方六镇,调发精骑。(拓跋宏是个人才,要么背后有高人,这么大的事情,一旦暴露到处是反对的声音,居然被他轻轻巧巧地办成了。要知道,当然鲜卑中,反对汉化的还是占主流,搬到以汉人为主的洛阳,肯定会被大量反对。)至此,准备基本就绪。
太和十七年(AD493年)八月,孝文帝拜辞冯太后永固陵,率领群从百官,步骑百余万从平城出发南伐。命太尉拓跋丕与广陵王拓跋羽留守平城,以河南王拓跋干为车骑大将军,负责关右一带的军事,与司空穆亮、安南将军卢渊、平南将军薛胤等共同镇守关中。大军经恒州、肆州,于太和十七年(AD493年)九月底抵达洛阳。时值深秋,阴雨连绵,大军就地休息待命。当时许多鲜卑大臣虽不愿内迁,但更畏惧南伐,故只得相从,不敢再提出异议,遂定迁都大计。(当拓跋宏提出,要么继续南下、要么就地休息的选项时,大事底定了。)太和十八年(AD494年),孝文帝正式宣布迁都洛阳。随着迁都的进行、大批鲜卑人
第226章 南北朝之战之太和文明2[1/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